校园新闻

上海市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上师大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09-05-13   来源:   

428日,上海市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讨会(卢湾专场)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漫作文:在生活中学作文》。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为现场两百多位老师献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作文课。该校两位青年教师也带来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为大家展示了两节作文课。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还有复旦大学客座教授特级教师黄玉峰,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徐鹄,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郑斯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徐家良,上师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刘兰英,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赵其坤,上师大小学研究所所长杨庆余。

大会在五(3)班学生的诗歌朗诵中拉开序幕,孩子们在悠扬的乐声中娓娓道来,细数着五年小学生活的点滴。这些生活片段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落笔成诗后由孩子们念来,尤为情深意浓。随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副校长丁炜博士作了题为《漫作文:基于生活的作文》的教学研究汇报。丁博士详细阐述了漫作文的概念以及研究的理念,她指出:作文代表着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参与,是学生个性的舒展,是学生情感的宣泄,是学生“在”的标志。因此漫作文的意义就是澄清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作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超的应试技巧,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写,即放题、放体、放法。

之后,该校两位青年教师为研讨会带来了两堂作文展示课。第一堂课是由袁海莉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作文教学《识图标,写儿歌》。课中,老师出示的所有图标都是孩子们在学校各处找到并拍摄下来的,在简单了解了各种图标的作用后,老师开始指导学生怎样为图标创作琅琅上口的儿歌。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标开始写儿歌。虽然,孩子们的语言还显稚嫩,但是,通过创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写儿歌的要求,能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同时又为学校的图标创作了简单而实用的儿歌,真正做到了作文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第二堂课是周珏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智慧的语言——为照片加上有趣的说明》。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全部摄于校园中,镜头记录下了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张照片的背后,或许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许拥有着一段美好的回忆。看着熟悉的校园,看着亲切的脸庞,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为喜欢的照片加上说明。周老师正确的指导,适时的点拨,到位的提醒,让孩子们明白了“有趣”含义,使照片上的说明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课后,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对两堂课作了深入的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同时在课堂中,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是两堂成功的作文课。

下午,会场里座无虚席,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四年级的学生讲授作文课《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于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两篇短文并找找其中的拟声词,接着让学生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在有趣幽默的的模仿声中,于老师告诉大家:写作文时,既要写眼睛看到的景,还要写耳朵听到的声音,在文章中加入表示声音的词语,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使文章“有声有色”。紧接着,于老师带领学生一同“逛公园”,前后逛了两次,第一次无声,第二次有声,让学生做比较,说感受,此时,于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声音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写作文就像第二次“逛公园”,不但要写看到的,而且要恰当地写出听到的声音。在学生习作前,于老师并没有要求全体学生写一致的内容,而是再给出了三组拟声词,让学生任选其一发挥想像进行写作。在长达30分钟的写作时间里,于老师不断地给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学生反馈的文章不仅语言生动,用词优美,想象丰富,更没有忘记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拟声词,使文章栩栩如生,有声有色。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个幽默风趣、头发花白的老先生,都不愿意下课,台上的学生和台下的老师都被于老师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在之后的交流互动中,于老师对在座所有的青年教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善待学生,重视积累,要教会孩子读书,多读作家的书,看别人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

    最后,上海市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讨会(卢湾专场)在徐嘉良老师简短精彩的发言声中圆满落幕,一天的日程安排令到场的老师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