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课题成果与转化应用:
《基于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筛选问题》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杆,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学习内容、教师不能什么都自己讲完,要留出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筛选出学生所需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主动探讨,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展现。
一、问题呈现
在创新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引导者。而学生要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化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地重要途径。因此,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就要引导学生提高质疑能力,筛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有些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学生确实很能提问,有时针对一篇课文,一个学生则可以提出几十个问题,如果课堂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为最终目的的话,或在短短三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只是为单单解决一些问题,那显然也成不了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课堂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围绕教学目标筛选出的问题才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充分利用核心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因而培养学生以目标为导向,提高自主筛选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二、问题对策
以问题筛选促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带着思考好的问题走进课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学生的初始问题中筛选出与教学目标最相适切的问题最为课堂的“核心问题”,从而利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学习。
三、典型案例
以沪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7课《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为例,采用预习单的形式展开,通过个体学习和讨论交流,基于目标,梳理和筛选出本节课的有效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作业:认真阅读课文,对文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在收集学生的预习单时,发现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以A同学的学习单为例。)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预习单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对文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预习反馈1: 1、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小镜头,作者为什么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2、
第二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么多人的外貌? 3、 人们进了图书馆,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 4、 为什么作者在第二小节写人的头发和鞋子时用了省略号,而在第三小节写人的眼睛和手的时候没有用省略号? 5、 贪婪不是贬义词吗?在第五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呢? 6、 第2、3小节写得简略,而第5小节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具体? 7、 课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以问题“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来结尾呢? 8、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省略号,它们的作用一样吗? |
纵观学生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发现每位学生的问题基本都呈散点式的。因而,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告诉学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作者的写作手法、文章的标点符号”等几方面入手归类。
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归类,反馈如下:(继续以A同学的预习单为例。)
A学生预习反馈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所提出的问题: ▲人们进了图书馆,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 ▲贪婪不是贬义词吗?在第五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呢? 有关文章主旨和中心所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小镜头,作者为什么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有关作者的写作方法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么多人的外貌? ▲第2、3小节写得简略,而第5小节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具体? ▲课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以问题“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来结尾呢? 有关文章的标点符号所提出的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省略号,它们的作用一样吗? ▲为什么作者在第二小节写人的头发和鞋子时用了省略号,而在第三小节写人的眼睛和手的时候没有用省略号? |
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只是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不能都成为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提出的核心问题。如何筛选出核心问题呢,这就需要先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分析文本所知《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作者以写实的手法,选择了图书馆里的大门口、书架前、阅览区三个不同地方,通过不同的视角,抓特征、写细节,描摹了一组组令人难忘的小镜头。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对知识的渴求。
此时,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下:1、在预习中提问,体会作者选取不同的观察视角体现中心的写作方法。2、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作比较、批注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接着,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能达成教学目的的核心问题。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A同学的预习单2,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A同学所提出的问题中,哪些问题是基于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把其筛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同学a说:因为这两条教学目标都是针对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所以A同学归类于有关作者的写作方法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可以作为核心问题。
同学b说:课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以问题“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来结尾呢?
这一问题与教学目标1、2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它不能作为核心问题。
同学c说:为什么作者在第二小节写人的头发和鞋子时用了省略号,而在第三小节写人的眼睛和手的时候没有用省略号?这一问题看上去教学目标1、2无直接关系,但比较阅读课文第2、3小节,不难发现因为2、3小节中,由于作者的观察视角不一样,所以作者所选用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应该作为核心问题。
教师小结:经过归类,讨论,以A同学的问题为例,在8个问题中最终筛选出3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可作重点交流的问题,当然其他的问题只是作为次要的问题作简单理解或课后讨论解决。
不同的文章,由于教学目标不一样,因而学生筛选核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以沪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第34课《烟台的海》为例,《烟台的海》一文,围绕第一小节中“独特”一词,描写了中国沿海城市烟台一年四季海上的不同特点,以及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富足,看上去是一篇写景之文,实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通过对文本深入解读后,制定了这样一条教学目标:“欣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了解烟台的海和人们紧密相连,体会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无穷欢乐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课前,教师又以预习单形式,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对课文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收集学生的预习单后,对预习单中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发现全班22个学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高频率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别有以下这些问题:
1、
为什么《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按照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来写的,而不是按照常规的“春、夏、秋、冬”顺序记叙?
2、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描写烟台的海时,又介绍烟台的人呢?
3、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4、
世世代代的烟台的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里的“活剧”指的是什么?
5、
为什么在第一小节时,作者先要介绍一下烟台的海的地理位置?
同时教师发现,这五个高频率出现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联。因此教师在投影仪中出示了上述五个问题和本节课的其中一条教学目标“欣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了解烟台的海和人们紧密相连,体会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无穷欢乐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筛选出基于目标达成的本节课中的核心问题。(以B小组讨论为例:)
学生1说:问题1和问题5属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所以不能作为核心问题。
学生2说:问题3和问题4是有关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教学目标好像也没多大关联,所以也不可以作为核心目标。
学生3说:我不认同同学2的观点,问题3问题4中把烟台的海比喻成一幅画、一道背景、一座舞台,而烟台的人好比是演员,在烟台的海中娱乐、劳作着,享受着烟台的海带给他们的富足美好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紧密相连,所以我认为问题3和问题4与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应该作为核心问题。
最终,B小组讨论结果是一致认同问题2、3、4可以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基于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筛选问题,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转变了原来一直由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升筛选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问题阐述
基于目标,筛选有效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先通过归并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最初所提出的散点式的,零碎的问题进行分类,再从不同类别中找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切的问题,经过交流讨论确定为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
2、
先由教师整理出学生高频率所提出的问题,再与教学目标相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确定为达成教学目标所服务的课堂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展开学习。